為什麼都要讀熱門科系?答案很清楚,這樣才可以晉身熱門行業,而所謂熱門行業就是當前賺錢的行業。這些利潤豐厚公司或股票長紅的企業,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時候變成不斷追逐速度?快還要更快?
從後現代位置看現代主義
這必須從工業革命說起,瓦特在1776年製造蒸汽機,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為「蒸汽機時代」,造就機械化生產的起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稱為「電力時代」,在1870年開始,電燈、電報、電話的發明為標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位化時代」又稱為科技革命、資訊革命,開始於20世紀20、30年代,出現電腦初步方案。第四次工業革命稱為「網宇實體時代」,在2011 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提出的,它描繪了全球價值鏈將發生的變革,融合的過程因使得物理、數位和生物等領域科技之間界線難分,故統稱為網宇實體系統。
當初這四波的工業革命的起點,是西方社會不滿神權時代,人們想要脫離黑暗時期、超越傳統,而帶出現代性運動與思潮,卻挾科技創造財富而自詡。「後現代」與「現代」看世界的方法或思維模式,持相對立場,所以叫做「後現代」,後現代性是基於對現代性思潮的反省,是對於過去三、四百年以來西方世界形成的「現代性」產物的批判,可以說「後現代」是針對「現代性」的「再次現代化」,也就是批判這個批判所化身的工具理性傳統。
工業革命對生活世界的影響
首先是創造出體制化生活。[刺激1995]這部電影說:「監獄的高牆很有趣,剛入獄時你痛恨它;漸漸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你不能沒有它,這就是體制化。」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與職場樣貌,大多數從學校這個「體制」畢業的人,都紛紛踏入另一個「企業體制」,這被稱為標準化生活模式(standardize life model)。Beck(1992)認為風險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只是現代社會為了尋求安全,企圖以「制度化」來降低個人風險,但是也隨之產生「制度化」的社會風險。制度化社會中的個人是微小的、扁平的,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組織」就已經被「組織化」了。臺灣在1990年代標準化生活模式到達頂點,在2008年無薪假後開始崩解進入後現代社會。
其次是塑造個人認同。大學畢業之後大多進入公、私立,或國、內外的機構工作,極少數回家種田或自己開創事業,這形成了都市聚落的生活型態。我們都生活在其中,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從基層幹部生到低階主管,再晉升成為中高階主管,買車、換房、度假,加薪、分紅、挖腳等等,在這種標準化生活模式的軌道中,工作與生活角色讓我們認識彼此,也讓我們完成自我認同,而這些自我認同很大比例是由社會所建構。
第三是抑制個人興趣發展。科技革命導致人類生活的方便與進步,科技革命也形塑出熱門行業與熱門科系,而數學是科學之本,高中生升大學為了擠入熱門的理工行業,必須數學成績優異。表面上看似數學能力較差的被限縮了選擇機會,其實,成績突出的學生也被迫選讀他可能沒興趣的「熱門」科系,勢必壓抑自己真正的生涯興趣。
第四是激發後工業生涯趨勢。幾百年來「科學理性」的積極發展,醫藥技術進步延長人類壽命,科技日新月異機器取代人力,網際網路無孔不入改變生活方式,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不只是隔行如隔山,可能連同行都對別的部門陌生。時至今日,有人開始思考「如何在人為控制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擠身要職與個人渴望之間找到出路?」、「如何在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答案?」這些看似無解的大哉問,以後現代觀點,放到個人選擇與安頓卻是有解的生涯方案。
後工業社會的生涯趨勢
數位化發展帶來的工作型態轉變,鬆動傳統體制化的生活,提供個人生涯多元化樣貌的空間。加上數位化取代人工技術,資方欲減少人事成本的負擔,只留下核心人力,其他雇用轉為輔助人力、合作人力、暫時人力、約聘人力、短期人力,凡此種種都釋放出更多個人的生涯創意機會,也凸顯出「後工業社會」的特徵。概述如下:
- 職涯特徵從制度化轉變為個人化。也就是以前都是入職企業,並經由職位或薪資決定個人的工作價值,轉變為個人打造自己的工作角色、創造自己的職場面貌。
- 個人必須具備調適力才具有競爭力。必須非常特殊、非常專業、非常深耕,才能在直播、賣家、potcast等百花齊放的個人工作平台中勝出。
- 新興成人群出現生涯困境又稱為春季危機。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比率在全世界持續增加,年輕人離開兒童與青春期的心理依賴階段,又還沒有進入正常的成人承擔的負責階段,既不是孩子又不是大人,困在一個生涯轉彎的溝槽裡,每個人順利進入成人角色的生涯發展階段,緩慢且沒有固定時間表。
- 相繼湧現出多元生涯類型。如 Hall在1976年提出的「多變化生涯」(portean career),著重自我管理與自我價值,以價值驅動(value driven)和自我導向(self directed)為軸心,重視個人在職業生涯的參與權,看重心理上的滿足感與安適感,而非薪資、職銜、權力等等外在聲望;或是Authur在1994年提出的「無邊界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跨越組織機構與雇用的條件限制,以自身能力脫離組織架構的「邊界」,自主安排職涯發展。它們共同之處是個人都具備:主動性、經驗開放性、目標取向。
- 強調自我建構、自我塑成,以及工作打造。傳統特質論觀點認為特質是穩定的、可預測的狀態,遵循自我實現取向(self-actualization approaches)模式,注重潛能開發,適配思維,強調進步、提升、強化自己與終生學習;而自我建構取向(self-construction approaches)模式,完全服膺後現代諮商理路,以發展生涯的自我認同(identity)為主軸,強調個人化故事、獨特性、主體性、自我塑成與不可取代性。
總體來說,就業結構由工業生產轉向服務業,網路平台取代企業人資部門成為雇工平台,促進零工經濟(Gig Economy)昇起,勞動力從技術生產轉為知識經濟,獨門專精技術成為政治經濟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由國家政策和大數據掌控全球化經濟佈局,理論知識也成為產業發展與國家政策的核心。凡此,都使得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大大不同於過往。
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
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分述如下:
- 沒定性是優勢。2018上市的《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甚麼的人》一反生涯未定向是問題的傳統觀點,強調未定性反而有利於保留彈性,因為後工業時代重視通才的價值,強調跨領域溝通與合作,也重視個人開創與規劃出未來產業。當然「沒定性」能夠成為優勢個人必須具備:獨特性(展現價值,不可取代)、創發性(看到不存在的未來產業,或創造出自己的職位)、跨域力(能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生存)、適應力(能回應變化,及時調整、增進新知)。
- 非典性雇用是典型。非典型雇用工作型態(atypical employment),具有不固定、不可預期、不持續雇用之特性。因為產業結構變遷,網路科技發展,職涯概念解構,都使得非典型雇用型態更加常見,以下羅列傳統職場生涯觀與非典型雇用生涯觀:
傳統職場生涯觀
|
非典型雇用生涯觀
|
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安穩過一生
|
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是多職生涯的起點
|
鎖定職場晉升、加薪
|
環顧生涯的可能性 (生涯探索)
|
追求穩定、生活保障、家庭責任、社會聲望
|
追求個人渴望、自我價值、生命意義、網路粉絲數、滿足想要的生活型態
|
配合組織的工作框架(朝九晚五)
|
彈性的工作框架(任務取向)
|
一技在身,一門專業、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
專精、深入、單一性
|
跨專業合作,跨領域整合、多元生涯路徑,累積生涯資產
轉化、創新、多樣性
|
線性,組織內可依循的發展性
|
非線性,無中生有的開創性
|
組織忠誠度、組織生產力提升
績效導向
|
個人適應力、個人知識與技能交換
學習導向、價值驅動(value driven)
|
正職員工、編制內員工、組織內發展
|
約聘人員、部分工時、契約工、臨時工、外包工、自我雇用工作者、多樣工作者
|
體制化生涯思維
|
個人自我整合的生涯
|
- 斜槓生涯是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r 在2007年首先提出斜杠(slash)的概念,Susan Kuang在2017年撰寫專書《斜杠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 A New Model for Work / Life Success)。斜杠人生是一種對於工作生涯的反思與重新理解,擺脫傳統生涯、體制化束縛,回歸個人自我整合的過程,包括A集體擁抱模式(Group Hug Approach):在同一份工作上,切換不同領域,整合多種長才,研發、行銷、人資等;B斜杠模式(Slash Approach):從事兩份不同領域有收入之專業工作;愛因斯坦模式(Einstein Approach):Holland碼六碼都高,Gardner九種智慧分數皆高者,收入來自主職,其他領域事業無償;D浴火鳳凰模式(Phoenix Approach):經歷多次不同領域的全新生涯轉換,有強烈次序性。
- 混沌生涯是標配。生涯是未來之學,因為生涯總是關乎未來;生涯也是應變之學,因為未來總是變幻莫測,生命經常是不可規劃的,線性生涯觀(linear career)已經不再適用,必須善用機緣巧合論與積極不確定論。
- 黑天鵝出現成為必然。西班牙詩人Antonio Machado 說的「旅行者,沒有路徑」(Traveller, There Is No Path)路徑是由勇於走向自己者的腳步堆疊出來。
- 靈活應變力成為應然。適應力是以個人為核心,發展出主動、彈性、多元的能力,去回應多變的社會情境,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善於應變、防微杜漸的能力,能因勢利導而漸進自然。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在生涯上可以詮釋為:一朵「玫瑰花」,長成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花」,才是真正的「玫瑰花」。生涯最終要到達的是天心月圓、華枝春滿,這種狀態通常跟幸不幸福比較有關,跟成不成功比較無關。而這種幸福通常在個人能夠「如其所是、淋漓盡致的長成自己滿意的樣子」時會自然湧現。21世紀疫情、網路教學、網購生活、在家工作,生涯路線與框架逐漸瓦解,釋放出更加寬廣的社會空間,鼓勵年輕人脫離傳統、拋棄典型、創造工作職位、勇敢走出自己的生涯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