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閱讀
READ

ChinaNCDA生涯電子報第8期 - 大師專欄 - 黃素菲:後現代生涯新趨勢與生涯發展特徵

2023-02-01
  • 好文分享
  • 生涯精選
  • ChinaNCDA生涯電子報
  • 專家專欄

大師講堂

後現代生涯新趨勢與生涯發展特徵

文章:黃素菲 博士


為什麼都要讀熱門科系?答案很清楚,這樣才可以晉身熱門行業,而所謂熱門行業就是當前賺錢的行業。這些利潤豐厚公司或股票長紅的企業,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時候變成不斷追逐速度?快還要更快?
 

從後現代位置看現代主義


這必須從工業革命說起,瓦特在
1776年製造蒸汽機,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為「蒸汽機時代」,造就機械化生產的起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稱為「電力時代」,在1870年開始,電燈、電報、電話的發明為標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位化時代」又稱為科技革命、資訊革命,開始於20世紀2030年代,出現電腦初步方案。第四次工業革命稱為「網宇實體時代」,在2011 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提出的,它描繪了全球價值鏈將發生的變革,融合的過程因使得物理、數位和生物等領域科技之間界線難分,故統稱為網宇實體系統。

 

當初這四波的工業革命的起點,是西方社會不滿神權時代,人們想要脫離黑暗時期、超越傳統,而帶出現代性運動與思潮,卻挾科技創造財富而自詡。「後現代」與「現代」看世界的方法或思維模式,持相對立場,所以叫做「後現代」,後現代性是基於對現代性思潮的反省,是對於過去三、四百年以來西方世界形成的「現代性」產物的批判,可以說「後現代」是針對「現代性」的「再次現代化」,也就是批判這個批判所化身的工具理性傳統。

 

工業革命對生活世界的影響

首先是創造出體制化生活[刺激1995]這部電影說:「監獄的高牆很有趣,剛入獄時你痛恨它;漸漸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你不能沒有它,這就是體制化。」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與職場樣貌,大多數從學校這個「體制」畢業的人,都紛紛踏入另一個「企業體制」,這被稱為標準化生活模式(standardize life model)Beck(1992)認為風險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只是現代社會為了尋求安全,企圖以「制度化」來降低個人風險,但是也隨之產生「制度化」的社會風險。制度化社會中的個人是微小的、扁平的,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組織」就已經被「組織化」了。臺灣在1990年代標準化生活模式到達頂點,在2008年無薪假後開始崩解進入後現代社會。
 

其次是塑造個人認同。大學畢業之後大多進入公、私立,或國、內外的機構工作,極少數回家種田或自己開創事業,這形成了都市聚落的生活型態。我們都生活在其中,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從基層幹部生到低階主管,再晉升成為中高階主管,買車、換房、度假,加薪、分紅、挖腳等等,在這種標準化生活模式的軌道中,工作與生活角色讓我們認識彼此,也讓我們完成自我認同,而這些自我認同很大比例是由社會所建構。
 

第三是抑制個人興趣發展。科技革命導致人類生活的方便與進步,科技革命也形塑出熱門行業與熱門科系,而數學是科學之本,高中生升大學為了擠入熱門的理工行業,必須數學成績優異。表面上看似數學能力較差的被限縮了選擇機會,其實,成績突出的學生也被迫選讀他可能沒興趣的「熱門」科系,勢必壓抑自己真正的生涯興趣。
 

第四是激發後工業生涯趨勢。幾百年來「科學理性」的積極發展,醫藥技術進步延長人類壽命,科技日新月異機器取代人力,網際網路無孔不入改變生活方式,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不只是隔行如隔山,可能連同行都對別的部門陌生。時至今日,有人開始思考「如何在人為控制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擠身要職與個人渴望之間找到出路?」、「如何在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答案?」這些看似無解的大哉問,以後現代觀點,放到個人選擇與安頓卻是有解的生涯方案
 

 

後工業社會的生涯趨勢

數位化發展帶來的工作型態轉變,鬆動傳統體制化的生活,提供個人生涯多元化樣貌的空間。加上數位化取代人工技術,資方欲減少人事成本的負擔,只留下核心人力,其他雇用轉為輔助人力、合作人力、暫時人力、約聘人力、短期人力,凡此種種都釋放出更多個人的生涯創意機會,也凸顯出「後工業社會」的特徵。概述如下:

  1. 職涯特徵從制度化轉變為個人化。也就是以前都是入職企業,並經由職位或薪資決定個人的工作價值,轉變為個人打造自己的工作角色、創造自己的職場面貌。
  2. 個人必須具備調適力才具有競爭力。必須非常特殊、非常專業、非常深耕,才能在直播、賣家、potcast等百花齊放的個人工作平台中勝出。
  3. 新興成人群出現生涯困境又稱為春季危機。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比率在全世界持續增加,年輕人離開兒童與青春期的心理依賴階段,又還沒有進入正常的成人承擔的負責階段,既不是孩子又不是大人,困在一個生涯轉彎的溝槽裡,每個人順利進入成人角色的生涯發展階段,緩慢且沒有固定時間表。
  4. 相繼湧現出多元生涯類型。如 Hall1976年提出的「多變化生涯」(portean career),著重自我管理與自我價值,以價值驅動(value driven)和自我導向(self directed)為軸心,重視個人在職業生涯的參與權,看重心理上的滿足感與安適感,而非薪資、職銜、權力等等外在聲望;或是Authur1994年提出的「無邊界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跨越組織機構與雇用的條件限制,以自身能力脫離組織架構的「邊界」,自主安排職涯發展。它們共同之處是個人都具備:主動性、經驗開放性、目標取向。
  5. 強調自我建構、自我塑成,以及工作打造。傳統特質論觀點認為特質是穩定的、可預測的狀態,遵循自我實現取向(self-actualization approaches)模式,注重潛能開發,適配思維,強調進步、提升、強化自己與終生學習;而自我建構取向(self-construction approaches)模式,完全服膺後現代諮商理路,以發展生涯的自我認同(identity)為主軸,強調個人化故事、獨特性、主體性、自我塑成與不可取代性。

總體來說,就業結構由工業生產轉向服務業,網路平台取代企業人資部門成為雇工平台,促進零工經濟(Gig Economy)昇起,勞動力從技術生產轉為知識經濟,獨門專精技術成為政治經濟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由國家政策和大數據掌控全球化經濟佈局,理論知識也成為產業發展與國家政策的核心。凡此,都使得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大大不同於過往。

 

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

後工業時代的生涯特徵分述如下:

  1. 沒定性是優勢2018上市的《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甚麼的人》一反生涯未定向是問題的傳統觀點,強調未定性反而有利於保留彈性,因為後工業時代重視通才的價值,強調跨領域溝通與合作,也重視個人開創與規劃出未來產業。當然「沒定性」能夠成為優勢個人必須具備:獨特性(展現價值,不可取代)、創發性(看到不存在的未來產業,或創造出自己的職位)、跨域力(能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生存)、適應力(能回應變化,及時調整、增進新知)。
  2. 非典性雇用是典型。非典型雇用工作型態(atypical employment),具有不固定、不可預期、不持續雇用之特性。因為產業結構變遷,網路科技發展,職涯概念解構,都使得非典型雇用型態更加常見,以下羅列傳統職場生涯觀與非典型雇用生涯觀:

傳統職場生涯觀

非典型雇用生涯觀

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安穩過一生

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是多職生涯的起點

鎖定職場晉升、加薪

環顧生涯的可能性 (生涯探索)

追求穩定、生活保障、家庭責任、社會聲望

追求個人渴望、自我價值、生命意義、網路粉絲數、滿足想要的生活型態

配合組織的工作框架(朝九晚五)

彈性的工作框架(任務取向)

一技在身,一門專業、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

專精、深入、單一性

跨專業合作,跨領域整合、多元生涯路徑,累積生涯資產

轉化、創新、多樣性

線性,組織內可依循的發展性

非線性,無中生有的開創性

組織忠誠度、組織生產力提升

績效導向

個人適應力、個人知識與技能交換

學習導向、價值驅動(value driven)

正職員工、編制內員工、組織內發展

約聘人員、部分工時、契約工、臨時工、外包工、自我雇用工作者、多樣工作者

體制化生涯思維

個人自我整合的生涯

 

  1. 斜槓生涯是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r 2007年首先提出斜杠(slash)的概念,Susan Kuang2017年撰寫專書《斜杠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 A New Model for Work / Life Success)。斜杠人生是一種對於工作生涯的反思與重新理解,擺脫傳統生涯、體制化束縛,回歸個人自我整合的過程,包括A集體擁抱模式(Group Hug Approach):在同一份工作上,切換不同領域,整合多種長才,研發、行銷、人資等;B斜杠模式(Slash Approach):從事兩份不同領域有收入之專業工作;愛因斯坦模式(Einstein Approach)Holland碼六碼都高,Gardner九種智慧分數皆高者,收入來自主職,其他領域事業無償;D浴火鳳凰模式(Phoenix Approach):經歷多次不同領域的全新生涯轉換,有強烈次序性。
  2. 混沌生涯是標配。生涯是未來之學,因為生涯總是關乎未來;生涯也是應變之學,因為未來總是變幻莫測,生命經常是不可規劃的,線性生涯觀(linear career)已經不再適用,必須善用機緣巧合論與積極不確定論。
  3. 黑天鵝出現成為必然。西班牙詩人Antonio Machado 說的「旅行者,沒有路徑」(Traveller, There Is No Path)路徑是由勇於走向自己者的腳步堆疊出來。
  4. 靈活應變力成為應然。適應力是以個人為核心,發展出主動、彈性、多元的能力,去回應多變的社會情境,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善於應變、防微杜漸的能力,能因勢利導而漸進自然。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在生涯上可以詮釋為:一朵「玫瑰花」,長成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花」,才是真正的「玫瑰花」。生涯最終要到達的是天心月圓、華枝春滿,這種狀態通常跟幸不幸福比較有關,跟成不成功比較無關。而這種幸福通常在個人能夠「如其所是、淋漓盡致的長成自己滿意的樣子」時會自然湧現。21世紀疫情、網路教學、網購生活、在家工作,生涯路線與框架逐漸瓦解,釋放出更加寬廣的社會空間,鼓勵年輕人脫離傳統、拋棄典型、創造工作職位、勇敢走出自己的生涯光彩。

 

 

作者:黃素菲 博士

 


曾任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自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退休。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博士後,學習社會建構論,並發展出以現象學為基礎的敘事治療。

主要從事個別與團體諮商、諮商督導、敘事治療和生涯教育等。譯有《敘事治療三幕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人際溝通》,另著有《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當代諮商理論》、《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等書,以及最新出版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洞人心菲的十個故事,十種啟發,十次感動》。

 

TOP